2004年12月22日,星期三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二版:实话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且看千亿假冒产品的负贡献率
  12月18日召开的“首届中国打假扶优论坛”上传出消息,3年来,国家质检总局查获的假冒伪劣产品货值111亿元,据估计,市场上假冒产品总值超过1370亿元(12月19日《新京报》)。
  众所周知,我国现行的打假部门至少有两个:质检部门和工商部门。现在,仅前者“保守估计”的这个逾千亿元的假冒产品货值中,包不包括国家工商总局查获的假冒伪劣产品,还有待核实。即便这是两家联手估计的数字,1370亿元的货值,已经足以让我们为之咋舌了。广东这个发达省份的年度国内生产总值为1.6万亿元,如此看来,假冒产品的“绝对总值”已经丝毫不亚于哪个中西部省份的国内生产总值,如此“骄人”的“成绩”,其社会贡献率如何,不能不成为我们关心的问题。当然,这种社会贡献率的前面应该是负数符号。
  假冒产品的总货值在社会上占有相当份额,首当其冲的受损者肯定是购买假冒伪劣产品的消费者。从质检总局公布的材料可知,假冒产品中,食品饮料、化妆品的比重较大。这意味着消费者花钱买回去的不是安全的消费品,而是潜在的“炸弹”,一旦这些伪劣产品“发作”,倒霉的只能是伪劣产品的最终消费者。花钱买罪受,甚至花钱买危险,在现实生活中早已不是新闻。这种特殊的“贡献”,其真实的含义是“坑害”。也就是说,有多少假冒产品,对社会就有多少危害。其次,假冒产品的负贡献率冲击了合法企业的产品。1370亿元的保守货值数字,可以想像一下,这么大一块假冒伪劣“蛋糕”,岂能是一家企业所为?显然是众多不法企业“通力合作”的结果。在知识产权严格受法律保护的今天,居然还能有千亿元货值的假货流通在社会上,“地方保护”对绝大多数守法企业就不是所谓的“贡献”,而是彻头彻尾的破坏了。在这里,负社会贡献率冲垮了正规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,扰乱了市场秩序,最终导致一些守法企业举步维艰,甚至濒临破产的境地。
  此外,这个负贡献率还体现在加大了政府执法成本。一方面,“地方保护”是假冒产品的“保护伞”;另一方面,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却又不得不为某些政府部门撑的这个“保护伞”买单,支付相应的执法成本。打假毕竟不是在电脑上进行的模拟打假,足不出户、不用太多的费用就能完工。由打假获得的每一分钱的战绩,都是和国家拨付的执法经费分不开的。这笔费用,最终还得算在每个纳税人头上。换言之,还是由消费者为之掏腰包。如此一来,等于变相增大了消费者的消费成本。
  数字最能说明问题。假冒产品货值奇高,无疑是个危险信号。它抵消的是数倍于社会贡献率的非假冒产品的生产总值。如此抵消,怎不令人忧心忡忡?